当前位置:趣知科普网>母婴教育>亲子>

父母说教孩子时,三种常态化表现会起“反作用”,说教也要讲方法

亲子 阅读(2.61W)

简要回答

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开始父母似乎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小时候不会说话哇哇大哭时,你会崩溃到想要咆哮;等长大有了自己的思想意识顶嘴时,你又会被气得暴跳如雷。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说教也成了父母最常挂在嘴边的“唠叨”,时不时地拿出来杀一杀孩子的威风。可豆爸需要提醒你,你有没有发现,你说教的次数越多,宝宝反而对你的话越来越不“感冒”,这其实就是父母的说教起到的反效果。事实上,不光是说教,父母的其他三种常态化表现,同样能起到相反的教育效果。父母说教孩子时,三种常态化表现会起“反作用”,说教也要讲究方法豆爸曾经在网络上看过一个视频,内容是小时候和父母要钱的一个片段,孩子对妈妈说:“妈妈你给我五毛钱”,妈妈的回答是:“我看你像五毛钱”。或许在十几二十年前,这句话对于那些厚脸皮的宝宝来说还算是正常,可对于现在的敏感宝宝来说,别说父母的拒绝,父母日常的三种常态化教育方法,都会让引发宝宝的抵触情绪。

【情绪激动抗拒型】:让孩子毫无还嘴之力
遇到喜欢的东西,即使是在人来人往的商场,宝宝也总是要躺在地上撒泼打滚,非要逼着父母答应不可。
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许多父母都会对孩子提出来的“非分”要求立马火冒三丈,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指责孩子,甚至当着其他人的面动手打孩子。
这样做的结果无非有两种:第一,孩子不吃这一套,死皮赖脸地通过各种方式来威胁父母,以此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第二,无条件服从,默不作声地承受着父母的责骂。可无论是哪种结果,对于孩子来说都没有起到实际的说教意义,即使父母将孩子好好教训了一顿,孩子归根到底还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换句话来说,他们记不住自己的错误,反而只能记住父母的怒火和打骂。
正确的做法是,遇到撒泼打滚的宝宝,父母的第一件事就是选择忽视,静静地在旁边看着他,发现无法实现自己的企图后,宝宝自然会意识到这一招没用。
在宝宝情绪冷静下来之后,父母要耐心地询问孩子为什么要这个玩具?家里的玩具和其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给孩子买?这三点一定要表达清楚。
只有给出孩子充分的理由,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在无理取闹,从而记住错误。

父母说教孩子时,三种常态化表现会起“反作用”,说教也要讲方法

【明知故犯无赖型】:没有足够的信服力来教育孩子
我们经常会教育孩子玩手机、看电视不好,可是在孩子面前我们依旧抱着手机不能自拔,看电视的时候更是开心到哈哈大笑,转头却对孩子说一句:“赶快去写作业,电视有什么好看的?”
试想一下,这可能吗?
答案显而易见。你明明知道孩子难以抗拒这些诱惑,在孩子面前却明知故犯地耍无赖,又怎么让孩子信服你的说教能力呢?
正确的方式是,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不论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从自身做起,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说教变得更有信服力。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评判孩子的时候先看看自己做的对不对,如果不对改正之后再去说教孩子,这才是教育孩子的根本所在。

父母说教孩子时,三种常态化表现会起“反作用”,说教也要讲方法 第2张

【迫不及待反攻型】:孩子必须无条件服从
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
外出前,妈妈和孩子说好几点回家,可是到了时间孩子却反悔,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发脾气:
出门前都说好的,你这样的话以后也别想着出来了,自己在家待着吧。
父母这种迫不及待反攻型说教方式或许孩子小时候还能应付得了,毕竟孩子禁不住吓,生怕你下次就不带他出来。
可长大后的他们可能就不会这么无条件顺从,小心思更是把你拿捏的稳稳的,甚至还会和你对着干,反正就是不接受你所发出的指令。这个时候你就会想孩子怎么变成了这样,一点都不如小时候听话,殊不知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已经了解了你的套路,自然也就不会放在心上。
正确的方式是,告诉孩子要遵守约定,否则自己就是言而无信的人。
如果举一个例子效果会更好,采用互换身份的方式来模拟场景,让孩子知道这样做对方心理是什么样的感受,简单的道理用在他自己身上,效果就会显而易见。
父母之所以会出现上面三种错误行为,究其根本还是因为错误理解了说教的真正含义,说教从来都不是为了打压孩子,相反,说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直都是要将孩子拉到自己的“战线”。

父母说教孩子时,三种常态化表现会起“反作用”,说教也要讲方法 第3张

父母说教为了打压孩子,而是让独立的他们和自己站在同一“战线”
事实上,我们每一次地说教都是让孩子认同自己的观点,那么自然也就不会出现他们不听话的情况发生。父母如何做才能让他们和自己站在同一“战线”?

父母说教孩子时,三种常态化表现会起“反作用”,说教也要讲方法 第4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