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趣知科普网>母婴教育>亲子>

多少孩子被错误延迟满足伤害了?长大没安全感还容易走极端

亲子 阅读(1.83W)

简要回答

在2019年巴菲特股东大会上,一位小男孩问巴菲特: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小朋友学会延时满足?巴菲特笑了一下,回答说:延迟满足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最好的选择,我一直坚信每赚一美元我就应该花掉。我想要什么的时候,我就要去得到。要明白一件事情,如果你拥有50万或100万美元时不快乐。那你拥有了五千万甚至一亿美元也不会快乐的,快乐与金钱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延时满足也不要延得太迟,巴菲特这番关于延迟满足的话里有两个意思:人都喜欢即刻满足,所以该即刻满足的时候就不要刻意去延迟满足。延迟满足也不要一直都在延迟没有满足,延迟得太厉害了,什么快乐都没有了。延迟满足是不错,但是不要滥用。说了那么多,什么是延迟满足呢?延迟满足是指:抵制立即获得奖励的冲动,以期在将来获得更有价值奖励的一种行为。凡是提到“延迟满足“,估计很多家长的的脑子里会一下子想到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一、被家长滥用和误用的延迟满足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棉花糖”实验,目的是为了研究意志力在人一生中的作用。
在一间幼儿园里,研究人员找来几十名孩子进行一个测试。
规则是这样的:
孩子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但没有奖励。
如果能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再吃,就会得到额外的棉花糖作为奖励。
等了一段时间等不住的孩子可以按铃,研究人员马上返回,孩子可以把糖吃掉但是必须放弃第二块。实验的结果是:
一部分孩子立刻吃掉了糖,
一部分孩子死盯着棉花糖,等了三十秒后等不下去了摇铃,
只有约百分之三十的孩子成功等到实验者返回。
研究追踪发现,越能等待的孩子,未来越容易成功。
依据这种等待中展现的自我控制能力,米歇尔教授提出了“延迟满足。”
很长一段时间,这个延迟满足概念被家长经常引用
只不过关于这个实验的一些细节,家长是不知道的。
1、棉花糖实验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实验样本),仅仅只有不到90个孩子。数量太少以至于不足以代表更大的儿童群体。
2、其次这些孩子都是从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个幼儿学前班里招募来的。
家庭情况只是一个社区的一般标准,不具有广泛代表性。正因为如此,纽约大学的学者们整理分析了从2002年开始长达十几年的数据,并重新演绎了这个实验。
这次实验儿童总数超过900位。被招募的儿童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种族和语种。
此次实验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孩子能否取得成功,并不取决于延迟满足的能力,而是取决于孩子背后的家庭。”
新的实验数据表明,能够抵抗棉花糖诱惑的孩子,大部分出身比较优越,家庭条件较好。
这些孩子平时就能随便吃糖,现在吃还是等会吃,没什么影响。
而选择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则普遍来自条件比较差的家庭。这些孩子平时吃棉花糖少,自然抵抗诱惑的能力更低一些。
那么,棉花糖实验的学者误导了我们吗?实验的设计者Walter Mischel教授认为不能这么说,因为在研究中他也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在实验过程中,那些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孩子,几乎都不懂得延迟满足,无法通过测试。很可能这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研究人员的承诺,他们只相信自己的直觉,认为只有靠行动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
也就是说家庭条件好,同时对实验者信任的孩子,更加容易控制好自己的欲望,不去吃那颗棉花糖。
虽然现在人们对于棉花糖实验的争议依旧非常的大,不过有由此看出,所谓的“延迟满足”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定论。

多少孩子被错误延迟满足伤害了?长大没安全感还容易走极端

二、滥用延迟满足如何伤害孩子
1、 孩子容易走极端
有一位妈妈是延迟满足的忠实拥护者,把延迟满足应用到了孩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孩子被训练得自控力很强样子,不过某天他们出去吃饭,当妈妈去了卫生间,孩子立马抓起零食往嘴里塞,妈妈回来后,孩子变乖宝宝
逛超市到玩具区,妈妈看不见时会恶狠狠的锤玩具。
这个孩子在妈妈面前一直压制自己的欲望,妈妈看不见时就极度发泄自己的欲望。
表面上想要强烈讨好妈妈,实际冷漠又疏远。
这就是延迟满足被滥用错用后培养出来的孩子。
父母总是故意“延迟满足”,让孩子压抑在心中的不满和怨恨越来越多。
失望和压力不断刺激孩子的神经系统,使得这部分越来越活跃,产生神经冲动的过程也会越来越快。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虽然知道一些事情的发生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就是很难让自己平静下来的症结所在。
2、孩子长大没有安全感
总是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的安全感肯定受到影响。
比如正常的吃喝拉撒睡都被延迟满足的话,孩子自然对环境表现出不安。
日后不安全感强烈,变得不再信任他人。很难跟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也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有需求是羞耻的,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强烈打击。长大后更是难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3、孩子失去了感受当下的能力,很难快乐
有一个女生的故事,女生有钱有事业也有幸福的家庭。
但是她却始终十分焦虑。后来她才知道,因为小时每次她要什么礼物或者玩具。
父母总是以考试为第一作为条件,一旦她没得第一,那么想要的一件都得不到。
后来父母改了规则,不再为难她。但是她自己却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
最后只剩下追逐更高目标带来的焦虑,她早已失去了感受当下的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博士在《自控力》中曾提出过一个“讽刺性反弹”的概念。
“讽刺性反弹”:当人们试着不去想某件事时,反而会比没控制自己的思维时想得更多,比自己有意去想还要多。
因为对自己过于严苛,使得我们一次又一次自我压抑,而把“满足”给“延迟“。
始终得不到满足,只会让我们无力坚持,最终崩盘。
就如同巴菲特所说的,延迟满足被延迟得太久了,快乐也就消失了。
孩子学会了“延迟”,但是并没有“满足”。

多少孩子被错误延迟满足伤害了?长大没安全感还容易走极端 第2张

三、家长如何具体的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说到一个观点: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而实现自律的第一步,就是延迟满足。
什么因素能够使人达成目标,这个问题会有很多的答案,但是至少有一个因素是自控能力。
1、及时满足,是延迟满足的基础
人的幸福感取决于正面情绪出现的次数,心理学家称之为“积极影响”,而不是某次正面情绪的强度。
“延迟满足”说起来简单,绝大多数人做不到,这才是现实。通过日常的点滴幸福,积累自信、积累正反馈,这才是持久之道。
大脑喜欢立竿见影,总让我延迟,很容易放弃。
只有持续反馈,才能延迟满足。
因此,当孩子觉得眼前缺乏动力去坚持的时候,比起告诉他们“再坚持一会儿”,更好的方法就是需要家长为他们设置“即时满足”。
比如孩子的吃喝拉撒睡,这都应是无条件得到父母即时满足。
像玩具之类的取舍,才可以使用延迟满足这一招。
并且为什么要延迟?良好的沟通很重要,家长最好能面对面地给孩子一个合理解释。
而不是自己单方面地下狠心要做这件事。
顺应人性,才能把事情做好。
2、父母对孩子情感的及时回应,是孩子学会自控的前提
父母的陪伴能帮助孩子平静下来,并逐渐学会自控。
很多动物都有及时回应孩子情感需求的天性。比如老鼠会频频地舔舐刚刚出生不久的小鼠,而猴子会对小猴的需求有求必应。
这些情感上的安抚能让他们得到及时的满足,情绪也比较平稳,成年以后的他们在鼠群或者猴群里才有更好的社会性。
孩子也一样, 较小的孩子没能力自己平复情绪,父母在身边的陪伴能帮助他平复自己的情绪。
这种平复情绪的过程就是孩子练习自己控制自己情绪的过程。
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他会慢慢明白,就算事情让我很难过,但是我知道过一会就会好的,没关系的。
3、 延迟满足也是有年龄段限制的
三岁前的孩子,认知能力有限,也没啥抗挫折能力。饿了就吃,困了就睡,看到好玩的就想要这再正常不过了。如果延迟满足用在三岁前的娃身上,只会减少他们的安全感,并变得脆弱不堪。
三岁后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提升和独立性的增强,这时候才可以尝试使用延迟满足法,以三岁作为一个界限是比较合理的。
所以延迟满足的方法不能乱用,也不能频繁的用。
如果你的孩子能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自控能力非常好,就更没必要了。
并且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国外的训练方法也并不一定适合自家孩子,盲目借鉴和照搬,不是坑娃是什么?

多少孩子被错误延迟满足伤害了?长大没安全感还容易走极端 第3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