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趣知科普网>母婴教育>校园生活>

孩子的东西被抢,是该让娃“谦让”还是抢回来?家长别做糊涂事

校园生活 阅读(2.69W)

简要回答

作为父母,我们都经常会面临一个问题:当孩子的东西被抢夺时,我们应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大部分父母都会教育孩子“谦让”,以展现自己的大度。然而,这种做法真的对孩子有利吗?在我育儿的过程中也曾遇到过类似的困境。通过一次事后反思,我意识到自己曾错误地要求孩子无条件地退让,为了顾及他人的面子,让孩子受到了伤害。从这件事情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谦让”应该是自愿的,而不是被迫的。在孩子的成长中,我们应该教会他们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不被人欺负,同时也要学会分享和谦让。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个话题,并分享一些我自己的思考和经验。

正确的分享教育方式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分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和品质。但是,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样的分享方式才是正确的呢?我认为,正确的分享方式应该是自愿的、主动的,而不是被逼迫的。举个例子,当孩子主动愿意将自己的蛋糕分给别人,或者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这样的分享行为可以培养孩子的慷慨和大方。但是,如果孩子被要求主动退让,而对方并不感激,甚至试图占据我们的东西,这种情况下,孩子的“物品所有权”就被侵犯了,这并不属于真正的谦让,容易伤害孩子的占有欲。
此外,我注意到孩子在两岁多后逐渐形成了物权意识,对自己扣在手里的东西或者是属于自己的物品,具有很强的占有欲。这种“自私”属于天性,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家长不应该误认为孩子缺乏大度,相反,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占有欲。当孩子稍大一些后,再教会他们如何分享。因此,正确的分享教育方式应该是在孩子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要求他们无条件地退让。

孩子的东西被抢,是该让娃“谦让”还是抢回来?家长别做糊涂事

教会孩子保护自己权益的重要性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首先要告诉孩子,对于自己的物品,他们拥有支配权,可以选择分享给他人,也可以选择拒绝。但是,当对方不讲道理地抢夺时,孩子可以坚决地捍卫自己的物品权,大声拒绝对方。同时,我们也应该告诉孩子,在没有征得他人同意的情况下,不要去抢夺别人的东西,因为这是无礼的行为。
面对抢夺者,如果孩子有足够的力量,他们可以勇敢地夺回自己的东西。但是,如果孩子力气不够,他们可以寻求父母、老师的帮助,而不是害怕忍让。这样的教育不仅关注孩子的权益,还教育他们成为一个良好的孩子,不去欺负别人,不去霸道地占有别人的东西。因为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孩子的东西被抢,是该让娃“谦让”还是抢回来?家长别做糊涂事 第2张

正确引导孩子的谦让行为
谦让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释放善意。然而,毫无条件地示好对方可能会导致孩子养成“讨好型人格”,过分关注他人的意见,从而失去自己的喜好和感受。因此,在引导孩子的谦让行为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友好的分享教育
当两个孩子同时玩一个玩具时,对方主动谦让,让我们先玩半个小时。当结束后,我们应该主动将玩具还给对方。或者,当我们分享了自己的零食时,对方接受后友好地分享了他的玩具,孩子就能体验到分享的快乐和被分享的快乐。这种分享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自主性和大方。
2、自主捍卫权益
当孩子被抢夺时,家长要教育孩子捍卫自己的权益。告诉孩子,在被逼迫时有权拒绝对方的要求,大声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如果孩子力气不够,可以寻求父母或老师的帮助,而不是害怕忍让。这样的教育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和保护自己的意识。

孩子的东西被抢,是该让娃“谦让”还是抢回来?家长别做糊涂事 第3张

个人总结
回顾自己的育儿经历,我意识到在教育孩子处理被抢夺问题上存在着错误的观念。过去,我主张孩子无条件地退让,因为我自己过分在意面子问题。然而,这种做法并没有教会孩子真正的谦让,反而伤害了他们。孩子的谦让应该是自愿的,而不是被迫的。此外,我还发现孩子在两岁多后开始形成物权意识,对自己拥有的物品有强烈的占有欲。这是天性,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占有欲,保护他们的权益,并在适当的时候教会他们分享和谦让的正确方式。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教育孩子处理被抢夺问题时,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导孩子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教育他们成为良好的孩子,不去欺负别人,不去霸占他人的东西。通过正确的引导,我们能够培养孩子分享、谦让和保护自己权益的积极品质,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作为一位90后宝妈,我关注育儿知识,并愿意与大家分享我的经验和思考。如果你对育儿有任何问题,欢迎关注我,每天与我一起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

孩子的东西被抢,是该让娃“谦让”还是抢回来?家长别做糊涂事 第4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