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趣知科普网>生活家居>生活常识>

天主教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生活常识 阅读(6.4K)

唐代

天主教大规模传入我国有三次:最早出现在唐代,基督宗教的聂斯托利派传入中国,被称为景教。它发展了少量信徒,修建过教堂,但很快就消失了。元朝铁穆耳时期(十三世纪末)景教再次传入中国,罗马天主教也传入中国,两教被统称为“也里可温教”。当时信徒已发展至数万人,在元大都也建有教会团体和教堂。但因传教士只重视在蒙古人中传教,没有建立巩固的社会基础,所以元朝灭亡后,也里可温教也消失了。明末(1582年),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华传教,采取尊重并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教新方法,得到中国皇帝和士大夫阶级的欢心,他还把介绍西方先进科技知识作为传教的辅助手段,终于使天主教在中国立住了脚。利玛窦和他的同道们把基督宗教信奉的“神”译为中国传统宗教观念中已有的“上帝”、“天”、“天主”,最后由罗马教廷定名为“天主”,所信之教为“天主教”。

天主教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天主教(Catholic Church)即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普世大公天主教会。源自希腊文的 καθολική,译作整个、全部或普世的。在初代教会时期,就是指着整个神的教会,不分国界、语言、种族与背景而言。只要属于基督教会者,都是大公或普世的教会。是基督教中历史传承最悠久、文化沉淀最深刻、信徒最多的派别。与新教、东正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流派。

天主教中文“天主”一词,为明末耶稣会传教士进入中国后,借用中国原有名称对所信之神的译称,通常认为取自《史记·封禅书》所载:“八神,一曰天主,祀天齐”,表述“最高莫若天,最尊莫若主”和“天地主宰,主宰神、人、万物”,取意为至高至上的主宰,以与中国所信奉的神灵相区别,故称其教为天主教。

中国天主教是中国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最早可追溯到到唐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即景教(Nestorianism in China)。

天主教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第2张

贞观九年(635)由叙利亚人阿罗本(Olopen)等教士经波斯来中国长安(今西安)译经传教,三年后,建寺称作大秦寺。其在内在教义和外在形态上反应出基督教与波斯宗教思想的混合。武宗会昌五年(845)下诏禁止佛教流传,景教受到波及,一时绝迹中原,在契丹、蒙古等地流行。

元蒙古族入住中原,景教又随之再次进入中原。13世纪,天主教传入中国。1245年,罗马教廷遣方济各会会士柏郎嘉宾(Giovanni de Piano Carpini, 约1180—1252)出使蒙古都城和林。宪宗三年(1253年),法国方济各会会士罗伯鲁(Guillaume de Rubrouck)亦曾拜见蒙古汗,均受到礼遇。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意大利方济各会会士约翰·孟德高维诺(Giovani da Montecorvi-no,1247—1328)受罗马教廷派遣抵达汗八里(汉名大都,即今北京),得成宗接见,获准在京建堂传教,为天主教正式传入中国之始。其时,天主教与景教被统称为“也里可温教”。大德十一年(1307年),罗马教廷任命约翰·孟德高维诺(Giovani da Montecorvi-no ,1247—1328)为汗八里总主教兼东方宗主教。此后传教士来中国者增多。皇庆二年(1313年),在福建泉州增设主教区1个。除北京和泉州外,天主教在今内蒙古五原、新疆伊犁、江苏扬州和浙江杭州等地均有活动,信徒达6万人,多为蒙古人、阿兰人和色目人。天历元年(1328年),约翰·孟德高维诺(Giovani da Montecorvi-no,1247—1328)逝世,其总主教职位一直无人接替,天主教发展呈衰落趋势。元朝灭亡后,天主教在中国中原地区几近绝迹。

16世纪,天主教再度传入中国。自明中叶起,耶稣会、方济各会和多明我会的传教士相继来中国传教,其中以葡萄牙派遣的耶稣会势力最大。最初来中国的是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co Javier,1506—1552),因明朝海禁未能进入内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病逝于广东上川岛。三十六年,葡萄牙获准租用澳门,此后澳门成为耶稣会对中国内地传教的基地。万历十年(1582年),耶稣会会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奉远东视察员范礼安之命在澳门学习中文。次年,与罗明坚(Michaele Ruggieri,1543—1607)进入广东肇庆,建立第一个传教会所。后几经辗转于二十九年到达北京。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媒介,以天主教教义与儒家伦理观念相融合为传教方针,积极活动于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前6卷,并针对中国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和宗教,撰写《天主实义》等书。徐光启、李之藻等中国士大夫在接受西方科学之同时接受天主教信仰。利玛窦的传教方略为天主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迄明末,耶稣会在中国已建立传教会所13处,全国教徒约有15万人。

清初,以耶稣会为主体的在中国的传教士继承利玛窦的传教方针。汤若望、南怀仁(等人得到清帝的尊重和信任,掌管钦天监。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时,徐日升、张诚被任用为译员。四十七年,白晋、杜德美、雷孝思等人主持测绘全国地图,历时11年完成《皇舆全览图》。三十一年时,康熙帝颁布谕旨,准许天主教在中国自由传播。其时,传教士除部分人在宫廷任职外,大部分赴各地传教。据不完全统计,自三十一年至四十六年(1692—1707年),全国13个行省共有传教士117人,传教会所114处,大小教堂250处,教徒达30万人。

17—18世纪,在对中国礼仪的态度问题上,驻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发生争论。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葡萄牙耶稣会主张适应中国国情的传教方针,引用儒家经典论证天主教教义,允许保留祀孔祭祖等传统礼仪与社会习俗。后来的西班牙多明我会和方济各会为了削弱葡萄牙的传教势力,反对利玛窦的主张。这场“中国礼仪之争”最后导致康熙帝与罗马教廷发生冲突,愤然禁教:“以后不必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雍正元年(1723年),礼部奏请在全国禁教获准,除少数传教士供职于朝廷外,其他均被逐出中国。此后,天主教失去在中国合法传教的政治条件,传教士只能潜入各地秘密传教。

天主教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第3张

乾隆十二年(1747年)后,清政府多次搜捕镇压非法入内地的传教士。据统计,鸦片战争前,全国天主教徒下降到约20万人,教务主要由80名中国传教士主持,基层教堂均由上层教徒管理,秘密进入内地的外国传教士仅30名。

1846年,在澳门、南京、北京设立三个主教区。1879年(光绪五年),罗马教廷把中国划为五大传教区: 第一区为直隶、辽东、蒙古,第二区为山东、陕西、河南、甘肃,第三区为湖南、湖北、浙江、江西、江南,第四区为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第五区为广东、广西、福建、香港。天主教在全国迅速发展,迄19世纪末,已有代牧区37个,教徒74万。到1946年,教廷在全国划分总主教区20个,下辖主教区近140个。在此期间,由于某些传教士庇护不法教民,侵害中国民众,干预中国地方行政司法权,制造许多政治、经济和社会矛盾,引起中国人民反洋教的斗争。据不完全统计,自鸦片战争至19世纪末,大小教案多达400余起。各地民众反对外国侵略和反洋教斗争终于发展成义和团运动,天主教会受到严重打击。

此后,天主教通过利用赔款兴学、行医、办报、出书、兴办慈善事业扩大影响,先后于1903年在上海创办震旦大学、1921年在天津开设天津农工商大学(后改名为津沽大学)、1925年在北京开办辅仁大学,并办有《益世报》和《圣教杂志》等报刊出版物。至1918年,全国教徒人数已达到196万。辛亥革命后,中国天主教徒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觉悟进一步提高,积极开展反帝爱国运动,提出改变中国天主教会殖民地体制的要求。对此,中国天主教采取“中国化”的措施。1919年,教宗本笃十五世(Benedictus ⅩⅤ,1914—1922年在位)下令在中国的天主教各修会尽量起用中国籍神职人员。1922年,教宗庇护十一世(Pius Ⅺ,1922—1939年在位)为此派遣刚恒毅(Costantini,Celso,1876—1958)为教廷驻中国专使。1924年,中华全国主教公会议召开,制定《中国天主教现行法则》801条,决定设立全国教务委员会,直属驻华宗座代表公署。1927年,教廷首次任命6名中国籍主教。1946年,教廷宣布在中国建立圣统制,全国设教区137个,分属20个总主教区,辖教徒300余万。1947年,天主教教务协进会在上海成立,取代全国教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主教爱国人士开展中国天主教反帝爱国运动,使中国教会摆脱了外国势力控制,独立自主办教会。1957年,中国天主教神长和教徒的爱国群众团体——中国天主教爱国会成立。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所有宗教活动均停止。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步得到贯彻。1980年,中国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和主教团成立,为全国性教务机构。建有修院、神哲学院等,办有《中国天主教》等杂志。